当升科技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3-02 10:37:33 |   作者: 爱游戏平台官网-产品中心 1

  公司从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属于锂电产业链中重要一环,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蒸蒸日上,锂离子电池慢慢的变成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主要电池技术路线。根据EV Tank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082万辆,同比增长近62%,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约为14%。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比重从2021年的53%增长至2022年的64%。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产量和销量分别完成706万辆和68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约97%和93%,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21年的14%提升至 26%。欧洲和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长没有到达预期,同比增速分别为16%和 52%,市场渗透率分别为23%和7%。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加之储能市场在电网储能及 5G通信等推动下迅速兴起,带动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EV Tank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 70.3%。从出货结构来看,全世界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 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小型电池(SMALL LIB)出货量114.2GWh,同比下滑8.8%。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超661GWh,同比增长近98%,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

  2022年,中国动力(600482)与储能锂电池市场增速翻倍,数码锂电池市场低迷。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约295GWh,同比增长约91%。从电池类型看,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与三元电池装机量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约184GWh,占总装机量约62%,同比增长超130%;三元电池装机量约110GWh,占总装机量近38%,同比增长约49%。在海外市场带动下,国内电力储能、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增速超预期,通信储能市场增速则相对平稳。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 130GWh,同比增速达 170%。其中,户用储能领域爆发式增长,出货量达25GWh,同比增长超 3倍,成为国内储能增速最大的细分应用领域。根据高工锂电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小动力以及数码电池市场出货没有到达预期,出货量下滑超10%,原因为锂电池价格高企,导致锂电池性价比降低,在电动两轮车领域渗透率有所下降。

  2022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大幅度增长。据EV Tank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约195万吨,同比增长约78%。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约114万吨,同比增长约151%,在正极材料市场中的份额已上升至59%,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磷酸铁锂材料大幅度上升主要受动力锂电池降本和储能锂电池快速地增长带动;三元材料总体出货量约 66万吨,同比增长近56%;而钴酸锂材料和锰酸锂材料受数码市场低迷的影响,出货量同比下滑。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规定: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 2021年基础上退坡30%。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市场销售趋势以及企业平稳过渡等因素,为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稳定行业和消费的人预期,《通知》明确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 IRA),于2023年1月正式实施。法案将通过降低能源成本来对抗通胀,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用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能源安全领域,使得美国可以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迈进。IRA针对清洁能源的支持覆盖了新能源行业的多个细致划分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风电、氢能等。并且,美国通过IRA加强电池的本地化制造,鼓励供应链向本国及盟国转移,对动力电池及关键矿物质设置限制条款。

  2022年12月9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就《新电池法》达成临时协议,旨在使投放到欧盟市场的所有电池更具可持续性、循环性和安全性。立法首次规范电池“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适用于包括储能在内的所有电池。

  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调整以及欧美各国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欧美新能源汽车及锂电产业的本地化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加速。

  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企业主要从事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元前驱体等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产品定位高端,在电动汽车、储能、数码电子等领域实现大范围的应用。公司车用动力超高镍、高镍、中镍高电压等全系列多元材料以及储能用多元材料率先大批量应用于国内外高端市场,高压实、长寿命NCMA高镍产品持续向国际高端客户供货;公司多款高能量、高倍率磷酸铁锂材料已在动力及储能领域实现批量供货;高容量钴酸锂产品在数码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市场中实现批量应用,高倍率钴酸锂产品在电子烟、无人机、航模等领域的应用空间逐步扩大。公司业务范围遍布全球,正极材料产品大批量供应中国、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锂电巨头及车企。同时,公司多维度超前布局前瞻产品,自主研发多款新型先进电池材料,包括超高镍无钴、磷酸锰铁锂、新型富锂锰基等正极新材料,以及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固态电解质两款全新体系材料及新一代钠电正极材料,进一步夯实公司在锂电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为加快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国家政策和产业升级需求的推动下,未来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自创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首批研发及生产圆刀模切设备的企业,产品包括圆刀模切机、品检机等,能够自动、高效地实现对多种复合材料的模切、排废、贴合,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医疗、卫生、食品包装等领域。同时,中鼎高科积极开拓新业务及新领域,成功开发新能源行业智能装备产品,完成了匣钵自动检测与替换设备、窑炉外轨全套输送装备等新能源领域产品的研发与销售,构建了从技术、质量、成本、服务到品牌的全方位竞争优势,业务范围覆盖中国、欧美、东南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公司始终秉承“创新驱动、技术引领”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构建了集“锂电材料基础研究、产品化开发、工艺技术装备研究”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公司不断完善国际先进的全套锂电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电池制作及可靠性评价的硬件设施,强化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研究与产业转化能力,形成覆盖全业务领域、全流程、垂直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全球高端市场,系统规划适时更新产品路标,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智能制造技术。公司研发以业务为牵引,构建流程化组织,推行“全员研发、全员营销”的IPD产品开发机制,以开发项目拉动内部资源,实施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作战,并不断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为公司全球市场业务的行稳致远奠定基础。

  中鼎高科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以装备智能化为核心目标,持续为客户提供创新产品。中鼎高科不断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化新工艺,形成了研发带动销售、销售促进研发的双循环模式;不断强化并施行对产品研发、生产、安装调试、售后技术支持等全过程负责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同时,中鼎高科专业化技术研发团队对行业发展及技术迭代趋势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通过前沿技术研究和开发设计,为行业客户提供创新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要,持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在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积极通过技术改造、工艺革新,不断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中鼎高科不断提升对关键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布局新市场、新领域的产品开发与制造,成功开发出多款适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智能装备。

  公司坚持多元化采购策略,持续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确保主要原材料供应稳定和采购成本的降低。结合市场行情及行业特点,公司动态平衡中长期战略合作份额和短期价格优势订单,建立了高效的原材料分析模型,定期和系统地对钴、锂、镍、锰及磷酸铁等主要原料价格走势和市场发展方向充分研判。公司推行“铁四角”、“拧麻花”的联动模式,确保产品推广、销售预测、生产计划、原料匹配层层呼应、闭环管理,确保原料采购成本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主要原材料合格供应商要求选择2-3家,每年对供应商的交付、品质、技术、产能等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和分析,持续加强与信誉好、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公司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此外,公司密切关注欧美国家针对供应链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着眼未来供应格局,与战略供应商除基本业务合作之外,在资本层面也有密切接触,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构建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同时,为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稳定及成本优势,公司持续推进战略采购工作,与矿产资源企业在国内外资源项目上开展技术和资本合作,突破资源瓶颈,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风险做好充分预案。

  中鼎高科整体执行“以销定采”的方式组织采购,建立了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制定了规范的供应商评价管理制度,从经营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交付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保证了与优质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在降低采购风险的同时确保了产品原材料供应的质量和时效性。中鼎高科主要采购模式为直接采购和定制加工,标准常规零配件采取向供应商直接采购的方式,非标配件通过定制加工方式采购,同时中鼎高科自主研发的运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采用自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精益化生产模式,根据在手订单、意向订单、需求预测、客户开发备货、产线情况等制定生产计划,并结合原材料行情保持均衡生产。公司统一下达生产目标,各分子公司制定排产计划,经公司审核通过后实施。生产过程追求“极限制造、极简工艺、极致成本”,通过提升专项活动持续提高制造现场质量管控水平,保障产品品质,通过产线设计降本、新品设计降本、采购降本、工艺革新降本、控耗降本、控费降本等方式持续提升人效、物效、机效和能效,实现端到端协同降本。

  中鼎高科采取“订单拉动式生产”的生产模式。在落实客户需求后,组织生产、技术、采购、市场、质量等部门根据客户提供的工艺与参数要求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交付计划,根据产品图纸设计建立物料清单,根据物料清单进行采购、来料检验、产品装配,整机装配完毕后进行设备调试、磨合及功能检验,质量部门对装配全过程进行质量管控,保障产品质量。

  公司产品销售采取集团总部集中管理的直销模式。公司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采用专人专品的分工,“研销联动、技术先行,三位一体、全员营销”的营销模式。在长期开发国内外高端客户过程中,公司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产品迭代升级、供应链配套以及制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能够快速协同国内外优质客户实现开发目标。通过积极的研-销联动,公司深度研判市场趋势和技术路线,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和导向,从满足市场转变为引领市场,在客户新产品开发抢占先机;通过积极的采-销联动,采购中心研判原料市场波动,积极响应客户成本要求,及时制定原料供应匹配方案,增加产品在市场上的成本优势,提升产品在客户的供应份额;通过积极的投-销联动,股东助力业务,从上到下促进目标客户合作,业务拉动资本,从业务合作上升到资本合作,强化合作关系;通过积极的采-产-销联动,快速响应客户交付需求,对原料和成品精细化管理,避免行情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效益最大化。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特点,公司持续夯实“材料-电池-车企”三位一体产业链合作开发模式,与全球一线品牌的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并跻身国际著名品牌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持续巩固和提升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市场地位。

  中鼎高科着力推进新市场开发,主要采用直销方式为主的销售模式,并持续优化营销模式。根据客户地域分布,中鼎高科在全国多地设置销售和售后办事处,各办事处销售人员对本区域内客户进行开发和维护。中鼎高科坚持“二策三化一聚焦”的销售策略,确保客户稳定和销售总量的稳定;与客户建立紧密的业务和技术联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配置、定制化设计和一体化服务。

  公司作为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者,近年来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国轻工业高能锂电池重点实验室”等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及资质,是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储能、数码三大领域,综合技术性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大批量供应国内外锂电巨头及车企。动力锂电领域,公司围绕动力及储能用新型锂电正极等关键材料研发,不断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先后开发出多款技术领先、性能优异的动力与储能用多元材料产品,形成了包括高镍系列、单晶系列和高电压系列在内的产品体系。针对电动车和高端储能市场,公司专项研发出更高性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开发出多款高能量、高倍率产品,综合成本优势明显。小型锂电领域,公司构建钴酸锂产品平台,开发出多款高电压、倍率型产品,高温性能优异。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及相关产品,持续加快固态锂电材料、钠离子电池材料、富锂锰基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为锂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的关键材料技术保障。公司一直注重自主研发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研发的各项技术及时申请专利,并积极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34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多个行业相关标准,矢志不渝推动正极材料的技术升级与换代,引领正极材料向绿色、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助力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智能装备领域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持续加大战略性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强化核心竞争力优势。运动控制器作为智能装备控制的核心,其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中鼎高科拥有成熟的运动控制软件核心技术及硬件生产制造能力,不断加快高端新品开发,推出了多种高工位圆刀模切机、大幅宽圆刀模切机、食品包装模切生产线。同时按照“新业务、新领域”的发展战略,中鼎高科结合自身优势自主开发智能制造的视觉检测系统,完成了第三代匣钵自动检测与替换设备的开发并批量生产与安装,检测性能与合格率大幅度提升,解决了锂电材料制造行业中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匣钵识别检测和人工更换问题,提高锂电材料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智能化程度,并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材料等市场领域。

  作为全球少数可以同时向中国、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锂电巨头及车企提供高品质锂电正极材料的供应商,公司始终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营理念。凭借配合客户进行产品开发的快速响应能力、深厚的技术储备以及精良的产品生产工艺,公司与全球一流锂电巨头企业均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国际客户业务占比超 70%,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行业前列,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客户的高度认可与信赖,并取得了瞩目的销售业绩。公司制造技术先进可靠、品质深得客户信赖,获得国际高端客户质量管理水平的最高级别评价,持续稳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势地位。公司全面深化大客户战略合作,双方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新产品开发及前沿技术开发、上游资源和全球产能布局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在动力锂电、储能、小型锂电三大市场均跻身国内外高端品牌供应链。同时,在战略新品如固态锂电材料方面,公司率先与业内领先的固态锂电池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实现了批量销售。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切实研究市场发展机会,积极响应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客户、高端精品市场定位、供应链整合等策略,在行业内形成了优秀的市场口碑,客户范围涵盖中国、美国、墨西哥、韩国、越南、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鼎高科模切设备已进入国际一线消费类电子制造商供应链,终端客户包括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国际知名品牌,信用度高、品牌影响力广。报告期内,中鼎高科持续深耕核心战略客户潜能,持续开拓新客户、新市场,新机型、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高工位机型销售占比明显提升。同时,中鼎高科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业务、新产品,产品成功销往新能源材料、食品包装等领域。中鼎高科精密模切设备的市场前景不断扩大,其卓越的产品性能及全方位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随着公司与中鼎高科业务协同效应的不断提升,中鼎高科未来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实现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双业发展。

  公司江苏当升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拥有我国第一条全自动锂电正极材料生产线,其工艺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及安全环保能力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依托国际一流的生产基地,公司高端产品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充分满足国内外客户对产品品质和生产工艺的高标准要求,成为在国内首批实现车用高镍多元材料及固态锂电正极材料的批量生产并配套适用于多款国内外著名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正极材料企业,占据了国际高端客户供应链。公司常州当升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秉承“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智能智慧”的设计理念,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制造生产线为目标,已成功实现一期工程2万吨产能建设并快速达产。报告期内,二期工程5万吨高镍多元材料产能建设已完成产线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公司将借鉴海门及常州生产基地建设与运营经验,持续加大对国内外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制造工艺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及导入力度,持续跟踪行业技术变化,充分发挥公司工艺装备、工程技术的领先优势,推进江苏当升四期工程和攀枝花磷酸(锰)铁锂等生产基地建设。上述项目建成后,公司总产能规模将实现大幅增长,有效满足全球客户对公司产品持续增长的需求,为进一步拓展公司高端多元材料、磷酸(锰)铁锂、钠电正极材料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2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攻坚年,也是公司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一年。公司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

  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原料价格持续高企、行业市场竞争持续激烈等多重不利因素,锚定年度经营目标,坚持围绕“保量抢建抢供、突破资源瓶颈、内抢外扩地盘、创新变革赋能”的经营方针,紧跟全球市场需求,抢抓经营生产,持续深化技术和管理创新,聚焦提升核心业务,不断丰富多元产品矩阵,在新品开发及成果转化、产品销售、产能建设、长效激励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实现经营业绩跨越式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26,414.27万元,同比增长 157.5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5,859.87万元,同比增长 107.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32,536.18万元,同比增长182.23%。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市场前沿需求,聚焦高端应用领域,持续打造先进技术和多元化产品体系,科研成果转化提速。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与技术积淀,使公司形成深厚的技术“护城河”,其中高镍、高电压产品性能不断满足客户更高要求,高压实、长寿命NCMA高镍产品已持续向国际高端客户供货。Ni90产品已成功向包括欧美著名电池生产商、车企在内的客户批量出货。Ni93产品通过全球多家主流电池企业的测试,成功导入国际高端电动汽车供应链并实现批量供货。同时,公司成功解决了超高镍正极材料在容量、倍率、循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顺利开发出超高镍无钴材料,技术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相继推出多款中镍高电压产品,产品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公司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高镍、超高镍、中镍高电压、四元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布局,同时满足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和国内高端客户的使用要求,大批量应用于纯电动汽车与混合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筑牢了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持续发挥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优势,加快下一代电池材料及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布局。2022年7月,公司首次战略新品全球发布会在北京举办,重磅发布6款战略新产品,新品全面涵盖了新材料产品、新技术体系、新电池路线,针对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提出“当升方案”,持续推动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针对固态锂电所面临的正极与电解质固固界面问题,公司通过独特的反应模型实现了超高镍材料的高度单晶化,成功研发出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新产品。通过深度开发国内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实现了公司固态锂电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和批量供货。公司针对电动车和高端储能市场专项开发出更高性能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多款高能量、高倍率磷酸铁锂材料在储能和动力电池领域已完成客户开发与导入并实现批量供货,并与全球锂电大客户签订磷酸锰铁锂材料联合开发协议,致力于推出安全性能更强、循环性能更优、经济性能更佳的锂电产品。同时,公司新型富锂锰基产品开发进展顺利,相关发明专利已在韩国获得授权,目前已向国内主流电池生产商送样,产品容量、循环等综合性能优异,获得客户的高度评价。公司推出了新一代钠电正极材料,已完成工艺定型配合国内大客户开发顺利,产品性能指标行业领先,已实现吨级供应,随着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成熟将逐步形成商业化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策略,把握全球市场发展契机,聚焦巩固海外市场领先优势的同时,在国内市场开发持续取得突破,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协调发展。2022年,公司正极材料产品销量同比增长,其中高镍产品出货量大幅增加,新品贡献率显著提升。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与SK on、AESC、LG新能源、Murata等全球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企业均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在产品、技术、交付与服务方面持续获得海外客户认可,国际客户销售占比已超过70%,成为全球同时向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出口动力正极材料的领先企业。此外,公司多款高端车用动力锂电正极材料成功为宝马、大众、日产、三菱等一批海外高端车企提供配套,广泛应用于包括 4680大圆柱电池在内的各类动力电池。国内市场方面,公司成功批量导入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已成为国内某头部动力电池大客户的第一供应商,实现动力多元材料全系列批量供货,并持续提升在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小鹏汽车等大客户的供应份额,国内动力正极材料销量实现大幅增加。同时,公司磷酸铁锂材料成功导入国内一流动力及储能电池客户,未来随着公司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成将大规模量产。公司研发成功的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新产品,已向清陶、卫蓝新能源等业内领先的固态锂电池供应商实现稳定供应并实现装车应用,奠定了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为满足全球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公司持续提升多个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报告期内,公司常州当升二期工程5万吨高镍多元材料产能建设已完成产线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新建多元正极材料产能为柔性生产线,兼容中镍、高镍、超高镍等产品生产,可根据客户订单需求调整产线排产。江苏当升四期工程已完成主体厂房基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2023年下半年进行调试工作,达产后将具备2万吨锂电正极材料的年产能。同时,公司加快西南地区磷酸(锰)铁锂、高端多元材料产能建设进程,与蜀道新材料及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在四川投资建设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及20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产线项目,目前已完成四川攀枝花地区的磷酸(锰)铁锂项目投资决策及合资公司的设立,并稳步推进四川射洪地区的三元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进度。随着上述一系列锂电正极材料项目的建设及产能释放,公司未来产能规模将实现大幅跃升,进一步夯实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市场优势地位,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公司不断深化战略供应链建设,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实现产业链共赢。公司与ALB、SQM、中伟股份(300919)、华友钴业(603799)、中信国安等供应商在镍、钴、锂等资源保障方面采取上下游合作方式进行布局,并与下游国内外一线品牌车企及电池厂共同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原料-前驱体-正极-电池-车企”的产业合作梯队。通过打造具有技术、产品、客户、成本等综合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为提升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根据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将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机衔接,统筹推进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科改示范“标杆企业”,并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为进一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规范建设,公司积极引入股东国新投资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并对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成员进行了部分调整,强化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的决策支持职能,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引领、专门委员会专业支撑”作用。

  此外,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充分激发公司发展活力,调动核心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司实施了第三期管理层和核心骨干股权增持计划,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展现了管理层与核心骨干与公司共发展,与广大投资者同进退的决心。同时,公司创造性地将超额利润分享与长效激励有机结合,将提取出来的超额利润分享额大部分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跟投计划等方面,激励广大员工创造增量价值并共享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果,从而大力提升了公司经营业绩,加快了公司改革发展步伐。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ESG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起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ESG管理机制,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理念进一步融入公司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为确保ESG管理的成效,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公司设立“ESG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并选聘专业顾问团队统筹推进ESG战略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数据信息管理体系等相关工作的落地实施,实现公司绿色低碳运营,突出绿色发展的新底色。同时,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服务和回报社会,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央企消费帮扶”平台购买消费扶贫物资,全年累计金额逾40万元,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公司定点帮扶天音康复中心听障儿童,为相关提供帮助,持续传递正能量。此外,公司坚持“绿色环保、节能高效、智能智慧”的建设理念,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各大工厂日常生产管理全过程,建立了完整的绿色工厂管理体系。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基于精细化管理,实现原材料及水资源的极致利用,做到“三废”零排放;采用大产能、高效率、低能耗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产能效率屡创新高;建立数据驱动的具有自主创新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全流程智能排产、资源管理、生产协同、质量管控,推动智慧工厂的迭代升级,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持续创建花园式现代化工厂。2022年,常州当升获评常州市“绿色工厂”,江苏当升荣获“2022年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特别贡献企业”。公司未来将继续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引领锂电材料行业向绿色、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助力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各国相继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蓬勃发展,有望推动动力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需求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欧洲和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稳定增长,带动上游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欧洲、美国制定相关政策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地化生产,积极扶持本土锂电池和材料厂商。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和增长阶段;随着美国、欧洲相关法案及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格局的变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

  在“双碳”战略和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大背景下,全球各国能源转型升级目标明确,叠加俄乌地缘冲突加剧能源供应紧张局势,锂电储能作为新型储能具有减少“弃电”现象、稳定电力输出、降低用电成本等优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研究与发展的领域之一。2023年,海外储能市场高景气度仍将延续,伴随经济有望强劲复苏、扩产项目逐步落地,锂电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产能释放,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空间。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不断成熟、技术性能逐渐提高、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在储能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储能行业的发展也将极大地拉动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

  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同时推动动力电池市场发展。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在全球电动化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360万辆。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全球领先,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乘联会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850万辆,总体狭义乘用车销量约2,35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6%,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据SNEResearch预测,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出货量将达到749GWh,再创历史新高。据EVTank预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2,542万辆和5,212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并在2030年超过50%,对应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212GWh和6080GWh,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

  随着各国补贴政策调整和用户市场不断细化,后续动力锂电所需的正极材料体系也随之分化。考虑到续航里程和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多元高镍化技术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材料尤其是高镍多元材料将成为未来高端长续航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体系;考虑原材料成本的压力,磷酸铁锂材料性能不断提升及电池模组技术的发展革新,促进其市场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磷酸铁锂将成为中短程新能源乘用车及客车动力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体系。此外,全球动力电池技术不断升级,安全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体积更小的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2015年,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发完成高镍动力多元材料,是国内首批布局高镍产品的企业之一。公司的高镍动力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的特性,技术指标处于市场先进水平,成为国际同类产品的标杆。公司精耕高镍路线,已具备高镍产品稳定量产能力,当前正进入加速放量阶段。同时,超高镍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产品的比容量、循环性能、高温存储稳定性更加优异,且已完成国际高端客户验证。公司的动力锂电正极材料批量出口海外并应用于国际知名品牌电动汽车,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镍动力多元材料供应商,获得国际动力电池大客户高度认可,在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动力锂电厂商中享有盛誉,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动力多元材料方面的市场领先地位。2022年,公司高镍产品与战略客户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客户需求持续提供高镍、高电压、高倍率系列化多元材料,与单晶型和多晶型材料体系并行发展,产品大批量应用在品牌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上,为公司高镍高电压多元材料销量的大幅增长奠定了基础。随着超高镍多元材料及无钴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未来公司在全球高端动力电池材料领域有望获得更大增长空间。

  此外,公司积极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加速全球化布局。依托于欧美市场的客户渠道和明确的客户订单需求,公司积极规划欧洲产业基地项目,将成为首家在欧洲本土建设正极材料工厂的中国生产商。在欧洲本土建设正极材料工厂有助于融入当地产业链,打破欧洲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市场本地化壁垒,为公司继续扩大欧美市场份额奠定基础。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巩固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市场地位。

  公司对前瞻性电池体系的技术发展保持密切跟踪,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领域加强了战略布局,产品已实现装车。公司已率先与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业内领先电池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实现固态锂电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和批量供货。公司将与固态电池头部企业在固态及半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固态锂电正极材料产品供货、全球产能布局、金融及资本合作等方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公司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开展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体系关键材料的研发,推出的新一代钠电正极材料采用特殊微晶结构前驱体,并通过材料结构调控解决了钠电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瓶颈,产品已完成工艺定型配合国内大客户开发顺利,性能指标行业领先,已实现吨级供应。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储能行业的发展也将极大地拉动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2022年,受俄乌冲突、国际能源危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等因素影响,全球户用储能相关产品需求持续攀升,为户用光储的海外市场打开了巨大增量空间。目前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领域电芯生产主要集中在国内,但销量主要集中在海外。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同比增长104%,户用储能作为重点开拓的市场之一,已成为各锂电池产业竞逐的重点赛道。

  “十四五”是我国新型储能发展的关键期,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根据《“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随着储能进入产业高速发展期,新型储能发展步伐愈发加快,对电池安全性要求也显著提高。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低成本、高安全性能和长寿命的优势,成为未来储能领域的主流技术方向。根据GGII预测,2023年储能电池需求将大幅增长,国内储能电池出货将超180GWh,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从材料体系的技术路径来看,日韩储能锂电正极材料体系主要采用多元材料,而国内储能市场更多考虑使用磷酸铁锂材料体系。磷酸铁锂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高安全和长寿命,多元电池的核心优势是高能量密度。磷酸锰铁锂与磷酸铁锂具有相近的理论放电克容量,但是磷酸锰铁锂的电压平台显著高于磷酸铁锂,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且在低温性能上弥补了磷酸铁锂的缺点。因此,磷酸锰铁锂也被视为是磷酸铁锂电池的重要升级方向。

  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发完成储能多元材料,成功批量出口海外市场,导入国际核心储能供应链。公司在磷酸(锰)铁锂技术路线上有着雄厚的技术储备与产业化能力。公司的储能型多元材料具有长循环、高安全性的特质,获得国际锂电巨头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储能市场中多元材料的标杆产品。2022年,公司与蜀道新材料及攀枝花当地政府签署年产30万吨磷酸(锰)铁锂项目合作协议,首期项目计划建成年产12万吨磷酸(锰)铁锂生产线及配套设施,目前已设立项目合资公司当升蜀道(攀枝花)新材料有限公司并加快推进当升科技(攀枝花)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设计及工程施工。公司将充分发挥在磷酸(锰)铁锂方面的技术研发优势,抓住磷酸(锰)铁锂在储能与动力细分市场的发展机遇,实现公司产品的多元化,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公司将持续在国内外储能市场的开拓增加助力,积极配合全球客户开发新一代储能材料,为公司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2022年,数码市场增长不及预期,高端数码消费产品销量整体疲软,行业面临巨大压力。受消费者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手机销量出现明显下滑,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亿台,同比下降11%。据Canalys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下降19%,出货量为2亿台。根据TechInsights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下降12%至2亿部。据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将同比下降约13%至5亿台。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5亿部,同比下降约3%。

  3C数码市场增速下滑,小动力以及数码电池市场出货不及预期,导致高端数码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钴酸锂材料产量在连续五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了下滑。据鑫椤资讯统计,2022年中国钴酸锂产量约8万吨,同比下降约16%,全球市占率约92%,产量CR5约占83%,较2021年下降约4%,但仍维持较高集中度。

  小型锂电正极材料逐渐形成了高容量、高电压、高压实和低成本的技术应用趋势。通过提升钴酸锂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实现快速充电,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智能手机续航能力不足情况。中低端平板电脑和电动工具基于成本的考虑主要通过调整多元材料镍含量来提升电池容量。

  公司紧紧把握5G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机遇,将公司高端钴酸锂产品快速导入国内主要锂电巨头。公司率先将高倍率多元材料产品导入小型倍率市场,为客户提供了兼具技术与成本的解决方案,从而拓宽公司多元材料产品的应用领域,进一步巩固在倍率商品市场的行业地位和领先优势。公司的倍率型钴酸锂产品和多元材料在智能手机、电动工具、电子烟、无人机等市场领域拥有较大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公司通过构建4.45V产品平台,衍生出快充型/倍率型多款钴酸锂产品,成为业内高倍率市场的行业标杆。同时,公司不断提升航模、启动电源、TWS蓝牙耳机等市场竞争优势,加大公司标杆产品的供应量,提升公司产品在小型锂电的市场份额。公司与日本、韩国等锂电客户共同设计、开发、生产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占据竞争优势的电动工具多元正极材料,并且持续在个人消费电子、智能家电、新型工业和服务业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研究和探索,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创新驱动,双业并举: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坚持锂电材料和智能装备两个经营模块协同发展,并依托目前的行业背景建立更加牢固的行业地位和领先优势,争取成为两个行业的引领者。

  内生外延,跨跃发展:对内主业继续做大做强,保持高增长率,对外继续推进产业链整合,充分利用资本平台,实现多元化发展。

  2023年,公司将围绕“抢量爬产保供,布局资源产能,铁钴钠固突破,协同作战制胜”的经营方针,以经营目标为导向,坚定贯彻执行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精准把握市场主线,加快实施资源整合,积极做好产品布局,推进管理提升,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2023年,公司将持续对标全球一流高科技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最前沿,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技术引领”的发展理念,继续保持动力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竞争优势,加大高镍材料技术开发力度,持续扩大高能量密度Ni86、Ni88、Ni90、Ni93型高镍多元材料的大规模销售,提升Ni95、Ni98型超高镍多元材料和中镍高电压多元材料的量产规模,加快超高镍无钴产品在国内外客户的验证及导入。此外,积极抓住储能锂电和小型锂电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批量供应及钴酸锂产品销售,为公司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将加速新品导入核心客户,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锰基、固态锂电等前瞻性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强化专利布局与知识产权保护,为公司全球市场业务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公司将整合研发资源,加快构建集“锂电材料基础研究、产品化开发、工艺技术装备研究”于一体的“三院一部两中心”集群化研发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

  2023年,公司将继续秉持“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的市场策略,充分发挥海外市场先发优势,进一步扩大海外动力市场的开发,深度绑定国际客户,实现订单稳定交付,紧盯下一代产品开发,稳居高端市场供应链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大国内动力锂电头部企业的客户开发力度,巩固在国内主流车企及电池厂商的核心供应商位置,实现产品批量导入和稳步放量。同时,通过积极开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持续在动力、储能、小型三大领域发挥极致制造效率、高一致性和高安全性优势,实现磷酸铁锂业务突破,形成量产能力,加快导入全球优质大客户,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2023年,为进一步保障全球市场开拓行稳致远,公司将加强战略资源供应保障,深化战略供应商合作,创新供应链合作模式,通过投资、参股、技术协作、签订采购长单等方式进入供应链上游环节,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持续加强市场研究,定期组织原材料市场行情研究分析会议,采取多种形式拓展原材料供应渠道,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安全和成本竞争优势。

  2023年,为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对公司产品的强劲需求,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公司将加快推进常州当升二期工程产能的建设进度,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锂电新材料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基地,实现产能全部投产。同时,稳步推进江苏当升四期工程、西南地区磷酸(锰)铁锂、高端多元材料产能的建设进程,推动海外生产基地项目进程,为公司进一步抢占全球市场份额提供坚实的产能保障。

  2023年,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深入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激发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实现“人效、物效、机效、能效”四效持续提升,持续打造“产品一流、产线一流、管理一流、成本一流、团队一流”的全球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同时,公司将高质量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建立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长效激励方案,整合专业领域人才资源,构建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核心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成熟,市场对动力电池已从追求高能量密度逐步向追求高安全、低成本、可回收的方向发展,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加快对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公司若不能始终保持技术水平行业领先并持续进步,将可能对公司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围绕动力及储能用新型锂电正极等关键材料技术开发,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不断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树立公司在全球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技术引领地位;针对未来的技术趋势和潜在市场需求,提前布局新一代锂电关键材料研究开发,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储备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低成本的前瞻性新材料产品,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为锂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的关键材料技术保障。

  随着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高速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之间相互制衡的竞争手段。加之公司国内外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不排除竞争对手采用知识产权诉讼策略,以达到迟滞公司发展的目的,公司可能面临知识产权诉讼的相关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强化国内外专利布局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公司组建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团队,并开展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在依法维护公司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随公司经营规模快速增长及未来对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公司应收账款金额持续增加,若客户的经营情况或付款能力发生不利变化,公司部分应收账款可能存在不能及时收回或减值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严格执行《信用管理办法》和《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基于客户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与公司的交易情况,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管控不同客户的应收风险。同时实行应收账款的账期和额度双控制,加强客户信用的动态管理,及时跟踪客户经营状况,将应收账款回款率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强化日常管理等措施控制应收账款风险,使整体信用风险处在可控范围内。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当升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伟股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动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友钴业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